English

朝气蓬勃迈向新世纪

1998-10-1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夏斐 特约记者陈思中 我有话说

编者按华中理工大学(简称华工)是一所重点大学。它创建于1953年,经过45年的发展,以其年轻而又充满朝气著称于全国高教界,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几所高校之一。本报从今天起发表系列报道,向全国推荐华工不断进取、大胆改革、抢抓机遇、团结奋斗的经验,以及构建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推进产学研协调发展的作法。

三大转变: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

1993-1995年,华工连续3年在国内发表科技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一。

1995年,国家教委公布全国33所重点大学研究生院综合评估结果,华工名列第九。

1996年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显示,华工基金项目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六,科技论文数居全国第二,被《EI》收录的论文数量居全国高校第三。

1997年,《中国大学研究与发展成果评价(节录)》显示:中国大学研究与发展前50名中,华工名列第八。1998年,华工名列第七。

这样一组数字不能不让人对华工刮目相看!

从七十年代中期起,华工在全国率先突破原有的办学模式,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实现了“三大转变”:由只设有机电类工科向兼有文、理、工、管、医诸学科的综合大学转变;由单纯的教学中心向教学、科研两个中心转变;由基本上只办本科生教育向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并发展继续教育的多层次办学转变。现在第四个转变正在进行,即由以科技教育为主向专业教育、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转变。现在,该校学科门类齐全,结构比较合理,有56个本科专业,82个硕士点,31个博士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有教授400多人,院士5人,在校学生达到17000多人。

近10多年来,华工大力开展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共完成科研课题2400多项,90项获国家科技奖。现在,该校居国内前列或重要地位的学科专业有激光技术、数控技术、机械制造等。青年数学教授任佳刚发明的“任氏定理”蜚声中外;生物系教师研制出抗癌新药紫杉醇引起国内外关注;电信系与电子部54级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的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产品已进入市场。

记者近日漫步华工,近4000亩的广阔校园内,大树参天,浓荫蔽日,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秋夜丹桂飘香,沁人心脾。面对这一片绿的海洋,谁能相信:45年前这里是一片荒山土岗呢?

三条经验:抓住机遇团结奋斗尊重教师

在50年代,像华工这样的新组建学校很多,45年后,为什么华工能够脱颖而出?华工的领导、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抓住机遇、团结奋斗、尊重教师是关键。

谈到华工的发展壮大,人们无不说老院长朱九思功不可没。因朱九思年事已高,记者采访了他的秘书姚启和教授。姚启和认为华工经验首先是“抓住机遇,不断进取”。他说,由于朱九思有不甘落后、志在必争的朝气,所以抓住了两次大的历史机遇。一次是三年“大跃进”之后,1961年全国开始总结教训,大气候较好。朱九思认为,接二连三的运动造成了师生关系紧张,党与知识分子关系紧张,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他提出学校必须“对教师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学校发展上也提出了“由单科院校向多科和综合性大学转变”的目标。即使在那时,学校也要求全校师生做到“三不”,即:“不准放走一个教师,不准丢失一本图书,不准解散一个实验室。”第二次是70年代末抓住了“拨乱反正”的机遇。1978年,当不少人还在左顾右盼,怕犯错误,怕抓业务时,华工就一门心思地抓业务、抓教学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朱九思同志还大胆地提出了“科研要走在教学前面”的观点,强调高校要有“教学、科研”并重的发展新思路。姚启和说:1978年8月光明日报曾加编者按发表了反映这一思想的朱九思的文章,有力地促进了华工的工作。

谈到“团结”在华工发展史上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原校长杨叔子院士异常激动。他说:华工的领导从朱九思开始紧紧抓住“团结”这个牛鼻子不放,“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团结奋斗,就没有华工今天的一切。”杨叔子还向记者讲了一个教师之间团结的故事:在机械学院由杨叔子自己领导的实验室里,1990年申报国家教育科技进步奖时,申报项目是“钢丝绳的断丝定量检测技术”,申报人的第一名是王阳生,但当时他已到英国读博士了。人走了,茶没凉。杨叔子认为华工正是靠着这种真心真意尊重别人的劳动,公开承认别人的劳动,时刻为别人着想的良好风气才形成了领导与领导、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紧密团结的局面,而且这种局面在后几任领导的努力下,一直保留至今天。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这是已在华工深入人心的观念。毕业于全国闻名的“扬州中学”的朱九思,自小就有一个观点:“办学就要请好老师。”他在位时,一直很尊重人才,注意吸纳人才,“文革”期间华工不仅没有放走一个教师,还使教师总数由1100名增至2200名,翻了一番。改革开放后,华工抓住机会,大量派教师出国深造。杨叔子院士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81年12月23日他到美国进修时是派出国的第141个,一年后的同一天,他回国时,学校已派出300多名。而且,华工还实行“来回走”的政策,放手培养留学回国人员。学校支持回国人员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考察和合作研究甚至进修。

在华工,尊重教师,不是一句空洞口号,而是首先体现在生活待遇上,分房子、加工资明显向教师倾斜。在去年的“三室一厅”住房分配中,教师占70%,干部只占30%。发放校内津帖,教师比同级别的干部高出三分之一。学校还建立了校系领导与骨干教师联系制度,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将教师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主要依据。

就在记者留宿的招待所旁,一栋“院士楼”已拔地而起。记者问:“有那么多院士来华工吗?”校党委副书记刘献君说:“怎么没有,刚刚就有一位从合肥来。筑巢引凤嘛!”

三个文件:献给校庆献给未来

10月15日是华中理工大学45周年校庆日。校庆前夕,师生员工们不是在忙庆典,而是在研讨学校第三次大发展的战略目标、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和校园总体建设规划。校长周济说:“这三个文件是我们献给校庆的最好礼物。”

党委书记朱玉泉、校长周济为首的领导班子看到的不是过去,也不是现在,而是将来。他们根据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在去年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的基础上,组织专门班子讨论,制定出学校发展战略,争取用50年左右的时间,即在建国100周年时,把华工建成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个远景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实现:第一,在2020年左右,把华工建成国际知名大学,即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部分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第一流社会主义大学;第二,在2050年左右,也是建校100周年时,把华工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翻开文件,记者看到:华工采取的主要战略措施是:坚定不移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扩大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狠抓学科建设,学研产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术水平;采取超常措施,加速师资队伍建设;争取学校经济实力和办学条件的根本性好转;深化体制改革,强化规范管理。

校长周济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学校经过45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进取、创新、实干”的华工精神。在世纪之交,又碰上了国家经济建设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实现我校的第三次大发展,朝气蓬勃迈向新世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